联系我们

节约粮食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发表时间: 2023-12-12 08:10:16 作者: 新闻中心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

  “粮食在播种收获、储存和流通及加工环节都会有一定的损失,怎么来降低这部分损失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曹慧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创新科技的运用有助于降低粮食损耗,同时还需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风气。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28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生产将迎来第十八个丰收年景。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12%。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的粮食至少有700亿斤。那么,这些粮食到底是怎么被损耗掉的?

  曹慧介绍,播种和收获是生产领域粮食损失的重点环节,其中因为播期不当、传统种植方式用种量过大等因素导致每年播种损失几十亿斤粮食;因为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适时收获等因素造成收获损失,其中人工收获损失率在10%左右,机械收获损失率3%左右。虽然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地区间差异大,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机械使用率不高。

  农户储粮环节粮食也存在着较大损失。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粮食阶段性储存在农户手中,而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量较大。“农户和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因烘干设施缺乏,加上储粮条件较差,例如东北一些地区仍存在‘地趴粮’的方式,因鼠害、虫害和霉变造成的损失严重。”曹慧说。

  粮食流通环节的损耗也不容忽视。曹慧表示,我国每年粮食跨省流通量巨大,其中很多仍然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等包粮运输方式,装卸、运输当中的抛洒和包装物遗留造成的损失率较高。此外,粮食过度加工也会造成粮食损耗,部分企业为追求粮食的外观和口感而过度追求加工精度,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会损失很多粮食。

  方案提出,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研发技术。发展安全低温高效率节约能源储粮智能化技术。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

  “重点是要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节粮减损的技术攻关。”曹慧表示,在粮食生产端,针对播种和收获环节,技术的应用能够尽量减小粮食的损失。

  曹慧强调,节粮减损要聚焦粮食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用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突出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构建节约高效、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努力形成全社会自觉履行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反对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

  曹慧建议,要加强方案中各项措施的执行落地,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加强完善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减少粮食损耗浪费的成效评估、通报、奖惩制度。

  曹慧介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的报告,粮食损失是指收获、储存、运输和工艺流程中发生的损失,包括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而粮食浪费包括在零售、餐饮服务和家庭消费等产业链后端发生的损失,主要由人的经济行为、供应链管理疏忽引起。

  “我国在消费环节的浪费最多,主要是餐饮浪费。”曹慧说。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报告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我们的餐饮食物浪费量每年在1700万吨到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口粮。近些年,随国家反浪费监管的不断加大,这一个数字正在逐渐缩小。

  今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食品浪费法,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

  曹慧认为,要遏制粮食浪费,一方面要强化制度约束,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对餐饮行业、单位食堂、公务活动、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不同主体分别进行制度规范约束、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消费理念,把节粮减损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强化节粮舆论宣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曹慧表示,要创新食品加工配送模式,支持餐饮单位充分的利用中央厨房,加快主食配送中心和冷链配套体系建设,同时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