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蓄水池”甘肃粮食仓储60年回眸(2)

发表时间: 2024-02-03 03:38:14 作者: 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粮食仓储管理焕发了生机。在严格执行原商业部制定的各项粮油仓储制度的同时,面对越来越繁重的仓储任务,应形势之需,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制定了符合我省省情的新规定、新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粮食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储好粮的责任感。1985年,甘肃省制定实行了42项粮油品质衡量准则,保证了粮油生产有标准,检验有依据。90年代,为防止粮食销售价格放开后出现库存管理上的混乱,建立了全省范围的清仓查库制度,确保粮食储存数量真实、质量安全。各地对保粮人员实行了仓定人、人定责、分计奖罚的岗位责任制,签订储粮安全责任书,保粮工作水平明显提高。21世纪,是我省粮食仓储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一系列新标准的颁布,为保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照,每年春季、秋季开展的“查安全、核库存、除隐患”粮油大普查,从实践上确保了储粮安全。

  “一符四无”粮库,对每个粮食职工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值得一提。1955年,响应国家号召,在全省粮食仓储企业组织了“四无”粮仓创建活动,即“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后结合实际需要,又增加了“账实相符”)。“一符四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形象地涵盖了安全、科学保粮的难点和重点,沿用至今。从1956年,只在庄浪和渭源两县试点运行,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目前,全省95%的储粮单位、96%的仓容达到了“一符四无”标准。50年来,“一符四无”粮仓也持续不断的增加新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更高更强的硬件标准,其持续不断的发展、不断累积的仓储管理经验,将作为粮食企业仓储管理的“传家宝”,传承下去。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多次阐述“粮食安全是老百姓的第一安全”这一观点。一日三餐,谁都要吃,粮食是最必然的联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所以,储备粮食不等于单纯的保管粮食,不少粮、不坏粮不意味达到了高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储藏方式,延缓粮油品质劣变趋势,保持其营养成分和商品品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才是储藏粮食的最高目标。

  粮食源自自然,储藏一定要遵循自然之道,才可能正真的保证粮食本色,不管储粮技术怎么样改进,绿色储粮是粮食人秉承的宗旨。五六十年代,粮食职工即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绿色储粮方法,如杀虫灭菌不用药物,利用自然气候将豌豆和小麦曝晒到40度以上,乘热入库,压盖保管;在零下13度的低温季节,将虫麦出仓摊成10厘米厚,每2小时翻一次,经两昼夜可杀虫100%。这些保粮方法是粮食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最好诠释。

  进入80年代,全省确定了8个储粮新技术试验推广点,推广了地下仓储粮、机械通风储粮、双低储粮、露天储粮、自然低温储粮、综合防治等适合甘肃省情、因地制宜的储藏技术,见效快、投资少,保证了粮食品质。如低温储藏技术,把我省冬季寒冷低温的自然条件作为能源加以充分的利用,使粮温常年不超过 15℃左右,虫霉活动受抑制,大幅度减少了熏蒸次数,保证了储粮品质。到2002年,全省低温储藏粮食100多万吨,占总库存的三分之一。打柴沟粮库运用此方法保管的小麦储存期超过15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其它品质指标也保持得较好。

  农村储粮作为藏粮于民的源头,是仓储管理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在庆阳、天水、平凉等地农村实施了科学储粮专项建设,通过帮助农户配备专用粮仓、实地培训等,使农户储粮损失由原来的8.2%下降到2.8%,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使成千上万农户从中受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储粮设施设备配置增多,保粮向“优”提升。建国初期,我省征收公粮凭眼观、牙咬、手摸检验质量,粮仓作业均靠人力,少数粮库配有水分测定器。 80年代后,采用新技术成果,我省在省、市直属大库实施机械了通风、粮情电子检测、环流熏蒸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储粮应用项目,粮食也享受了“空调”待遇、高端科技服务。配备了检化验、汽车衡、输送机、补仓机等现代设备,极大的提升了粮库现代化作业程度。省市大中型粮库在主要作业环节上,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微机控制和管理;目前,全省粮食系统配备有各类检化验设备4340多台(套),省、市直属仓库基本具备了国家粮食局要求的检化验设备标准配置。国有粮库基本杜绝了“陈化粮”,实现了期待多年的常储常新。

  人是第一生产力,我省逐步的提升保粮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为增强理论水平,2003年开始,全方面实施保管员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全省共有持证上岗的粮油保管员7526人,全部经过专业培训,通过了专业考试。长城粮库等一批大型仓储企业采取岗位练兵方式,对保管员进行“半军事化”训练,练就了储粮“一口清”“活账本”等基本功,80%以上的保管员具有大中专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为储备好粮食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