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无人化农场关键技术应用分析与展望

发表时间: 2024-02-05 05:52:32 作者: 安博体育网页版登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我国历来对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都格外的重视,不断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耕地面积 1.5 亩(1 亩约等于 667 m 2 ,下同),远低于亚洲人均 2.5 亩的水平。由此可见,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仍然是基于传统农业而应用的传统农业机械,在全液压控制、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差距,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缺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天比一天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慢慢的变大,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劳动力成本增加,务工收入远超务农收入,农村劳动力也大量涌入城市 ,传统农业机械化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劳动力人口迅速下降的危机和挑战,无人化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一种趋势,是解决未来粮食问题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无人化农场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曾提出,我国从现在开始布局无人化农场研发技术、商业机制、模式集成及支撑政策,对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无人化农场必定离不开大数据和AI、机器人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设备制造和 5G 等,使得机器能代替人。这就为无人化农场的实现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结合上海嘉定区一家试点无人化农场的设计、实施和运营状态,阐述了农场四大共性关键技术的实践应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技术。对无人化农场的发展瓶颈进行了系统介绍,如农场基础设施、作业设备和测控与控制平台等,并对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中国无人化农场的发展战略。

  无人化农场是指在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利用新型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设备、机械等与机器人自主决策与作业的自动控制,完成对农场所有生产、管理任务的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实现机器替代人的目的 。

  无人化农场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用高度概括的 5 句话来描述无人化农场: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实施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这说明,在未来全球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上, “无人化农场”是一个重要的进军手段。

  从技术角度,无人化农场的实验在多个国家都有示范性应用,但示范性应用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想要把无人化农场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涉及的技术众多,需要融合传感、精密导航、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比如,想要得知单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数据、卫星定位、轨迹;通过种种设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田间空气温度与湿度、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预警等信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AI和精密导航对各个不同设备进行作业协同、数据可视化呈现;通过算法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参与等,考验的是平台数据处理分析、智能决策能力。

  无人化农场最重要的包含 4 大系统,分别是基础设施系统、作业设备系统、数据监控系统和管控服务平台系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技术有机组合在一起,技术架构如图 1 所示。

  嘉定无人化农场是采用集中监控管理、分布式控制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能满足较高的控制水平,具有一定先进性,本着合理实用的原则,以较低的成本达到运行可靠性和稳定能力,系统所用的技术规范形成了有关标准,便于推广维护。

  应用层由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数据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组成,负责执行数据管理并做出与生产和运营相关的决策。

  传输层是基于 5G、GPRS、Ethernet 和 CAN 总线等技术,负责完成数据的传输。

  感知层包括各类执行机构(电机、泵类)、智能传感器等组成,负责收集农场各类生产数据。

  无人化农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无人化农场中起关键作用的有 4 大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AI和机器人技术,关键技术框架如图 2 所示。无人化农场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生产对象和装备等要素的在线化、可视化及数据化,实现对生产对象的全方位管理、生产的全部过程的精准管控和无人化作业。

  以上海嘉定区某无人化农场的实践为例,该农场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为目的,以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技术、5G 通信技术为基础,集成物联网、大数据、A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为支撑,完成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农业生产作业,达到农业生产全流程(耕、种、管、收)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系统的技术方案架构如图 3 所示。

  近年来,随国家各方面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农业机械发展迅速,主要智能产品无人车、无人机和农业机器人等新产品相继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且可适应任何不同工况下作业,可完成水田和旱地环境下的不同作物的耕、种、管和收等作业,已达到了国内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的领先水平。然而,在无人干涉自主作业的情况下,与传统的农业机械相比,无人机械的作业针对性强、工作周期长、工作效率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高 。怎样确保机械设施自主操作安全性是一大难题,所以高精度的自动导航系统是无人农机的一大核心。针对农场作业的各种不同工况、不同条件和不同场地等问题,农机作业需要重点解决 3 大难题,即导航定位、导航控制和系统集成。

  案例中主要是采用无人机的视觉系统创设地图、农机的5G 定位与北斗导航相结合,完成农机无人驾驶作业。农机车身硬件方面搭载四驱驱动发动机,雷达探测器、无人驾驶控制器、GNSS 天线接收模块等设施。

  无人机主要完成农机的人机交互地图的信息上传,自身搭载模块有 GIS 模块、视觉系统、传感系统和雷达探测器等。不但可以完成地图勘测,而且还能够实现墒情测定、环境监视测定、农业保险勘察等任务 ,主要避免障碍物如电线杆、植株和人等,并反馈至终端 ,给予操作人员导航提醒。

  环境感知系统主要由无人机及生长环境检验测试传感器组成。其中无人机上搭载了环境检验测试和遥感传感器,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无人机负责监测和分析大气、作物和土壤实地信息 ,起到农情预警和农作物产量预测的作用 。

  其中对作物的分析是通过光学遥感技术与热血遥感技术,检测作物表面反射的能量来创建作物图像 ,一方面可监测作物的叶面积、植物覆盖、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及时有效地发现害虫等 。另一方面,可监测作物杂草、养分等,以实现精准规划、优化管理和农业生产与投入 ,不仅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准确信息,而且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害虫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

  生长环境检测传感器主要负责监测土壤包括酸碱度、N(氮)、P(磷)、K(钾)、湿度、温度、紧实度和电导率等参数。通过对土壤进行监测,可随时掌握土壤的质量。通过目标函数,可控制土壤的施肥、洒水、夯实等

  农业数字化管理具体涉及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结合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定位信息、植物信息、土壤信息、大气信息、作物和土壤实时监测等内容 。实现定期获取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害虫、水肥状况及相应环境的信息,生成模拟农业生产中的现象和过程的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降低、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供。

  嘉定区某无人化农场的实践案例以更精准的环境感知装备技术,创建智慧农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以可见光、多光谱遥感等技术方法,通过卫星遥感、近地空无人机遥感等多种数据来源,获取全面作物长势数据,并对数据来进行分析挖掘,指导科学种植管理,数字化农田测控可视化界面如图 4 所示。

  综合利用数据通信、导航定位、多光谱及视觉遥感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技术,形成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农机装备协同作业系统。通过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对环境感知系统、智能农机装备等采集的数据来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实现信息可视化、定量决策、远程任务下发和控制等 ;5G 接收模块装备接收信息后,按照下发的任务在规定时间自动发出指令,机械设备完成自动点火并完成出入机库、耕整地、插秧、施肥喷药、收割和转储等工作。

  机械装备在管控平台的调度和管理下,根据标准的作业规程,完成高质量、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作业,单机作业精度小于等于 2.5 cm,协同作业编队横向误差不超过10 cm,作业精准、智能。

  通过卫星平地系统,可将土地平整度、坡度等严格按农艺要求的精度来实现,有利于灌溉和节水;通过无人驾驶系统,可以按最优作业路径高精度完成播种/插秧作业,达到传统人工驾驶作业远远达不到的农艺标准,有利于作物通风、采光等,进而提高产量;可以对耕作地块的种植提前放样、排版,来提升土地利用率,无人化作业路径规划场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无人化农场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和农资等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说代表了当前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未来农业的基础和方向,是对数字化技术、卫星导航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

  但是,新技术的应用首先面临成本问题。当前无人化农场重点解决的是农业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谁来种地”的问题,无人化农场的建设成本过高,只有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无人化农场技术更成熟,成本会相对变低的时候才可能实现真正规模化应用。预计到 2050 年前后,随着国内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人口下降,农业劳动力成本更高,技术进一步成熟的时候,无人化农场将迎来快速普及推广。从现在开始布局无人化农场研究、技术和产品,对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等都有重大意义。

  1)加强无人化农场基础研究。无人化农场在国内是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而慢慢地发展起来的,国内在作物长势、病虫害等的监控模型及专用传感器、动植物表型及生长优化调控模型等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

  在农机自动导航、路径规划和高精度定位等关键环节已经有所突破,能更加进一步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共建基地等方式,促进无人化农场技术的不断发展。

  2)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搭建新兴技术的发展环境。农业生产的开展需要因地制宜,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合理编制相关的规划,针对研发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技术路线做好顶层设计,在各地主导品种和特色经济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趋势、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合理布局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在当前技术和商业化程度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前期投入高、风险大,需要政府构建合适的政策支持环境,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提供保障,促进无人化农场产业化发展。

  3)充分的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无人化农场技术相对前沿,在农业上的应用还在探索、示范阶段,参与者包括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盟和协会等,在无人化农场的推广中要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实际的需求、商业经济价值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无人化农场合作发展模式,鼓励产学研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发挥各自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尴尬!英国皇家海军“临阵换舰”,中国军事专家:英海军“能力配不上野心”

  赛季报销!拉文剩4年1.78亿美元合同 最后一年是4897万的球员选项

  江苏14岁女孩一女侍11夫,狗血细节震惊全网:没了底线年代杀猪:刚开膛破肚人们迫不及待将猪肚子上的油抓下来放嘴里

  宝宝被迫背着比自己还大的背包,站在背包前泪眼汪汪,“按道理 我应该在包里才对”